网上经常能看到关于“最失败改名城市”的讨论涨8,其中西安几乎是必提之地。原因主要在于“长安”这一名称承载了极其丰富的历史内涵,让人不禁联想到汉唐两代的盛世辉煌。而改为“西安”后,似乎失去了那份厚重的文化底蕴和灵魂,令人感到颇为惋惜。于是,呼吁将“西安”改回“长安”的声音一直很高涨,甚至在陕西省的两会上,也有人正式提交提案要求恢复“长安”这一古名。有学者甚至公开表示,若有幸出任陕西省委书记,第一件事就是将西安改回长安。
诚然,长安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,它是中国唯一拥有十三朝建都历史的古都,建城历史超过3100年,建都历史也有1100多年。强盛的汉唐两朝赋予长安深厚的文化积淀,使其成为古代中国最重要的城市之一,长安在中国人心中拥有崇高且无可替代的地位。
然而,需要明确的是,说长安被改名为西安,甚至称其为“最失败的改名案例”,其实并不完全准确。因为“长安”这一名字并未真正消失,它依然存在——那就是现今西安市下属的长安区,2002年前称为长安县。长安县是中国最古老且未曾改名的县之一,自汉高祖刘邦设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,虽然县域范围有变化,但名字基本保持不变(历史上仅有王莽一度改长安为常安、后梁改为大安,持续时间短暂)。这条历史脉络一脉相承,传承至今。
展开剩余82%没错,长安这个名字在行政区划中一直是县级单位的名称,而“西安”则是府、郡、州、路等更高一级行政单位的名称,类似今天的地级市。历史上,长安县曾隶属于多种上级行政单位,如西汉时期的内史、京兆尹,三国两晋南北朝的京兆郡,隋唐五代的京兆府、五代梁的大安府,宋朝的陕西路,元朝的安西路和奉元路,明清时期的西安府等。西安这一名称的由来,主要源于明洪武二年(1369年),明将徐达攻克奉元路后,将奉元路改名为西安府,意为“安定西北”,这才出现了“西安”这个称呼,而非长安改名为西安。
谈到“西安”,人们通常指的是西安市中心城区这座城市。纵观两千多年的历史,这座城的名字的确发生过变迁。自西汉高祖刘邦于公元前200年,在秦都咸阳附近建新城命名为“长安”并迁都于此开始涨8,这座城市长久以来都被称作长安。那么,人们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称其为“西安”?又是否还有可能将其改回“长安”呢?
商周时期,关中地区和渭水两岸是秦族的活动中心。商鞅变法时,秦孝公迁都至风水俱佳的咸阳。虽然渭河南岸土地更富饶,但因古代讲究“阳”为吉,国都不能建于“阴”地,所以最终选定渭水北岸建咸阳宫,南岸则称为“常安”。秦始皇统一全国后,仍以咸阳为都,常安在行政上隶属于咸阳县下的一个乡。
秦末大乱,项羽于公元前207年攻入咸阳,杀秦王子婴,焚毁秦宫,咸阳成为废墟。西汉高祖刘邦五年设立长安县,并在常安附近重新营建长安城作为都城。刘邦最初计划都于洛阳,后采纳谋士张良建议迁回关中。因咸阳被焚毁,他选择在渭水南岸重建都城。古人以“阴”称南,渭水南岸按理称为“渭阴”,但作为都城名不佳。秦人巧妙继承了“常安”之名,改“常”为“长”,寓意“长治久安”,故称“长安”。
公元9年,新朝建立元年,王莽称帝,将长安改名为“常安”。至公元23年,绿林军攻入常安,王莽遇害,新朝覆灭,常安城遭受战乱摧毁。更始帝即位后恢复“长安”旧名。东汉迁都洛阳,长安逐渐衰败。
隋朝初年,长安旧城因战乱破败。隋文帝于开皇二年(582年)放弃故长安北部城址,在龙首原南部建大兴城。唐朝定都长安,继承并扩建隋大兴城,称为长安城。虽名同,唐长安城与汉长安城实为不同城市。唐朝长安城规模宏大,是当时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,直至近代西安市区面积才基本赶上唐代规模。
唐末,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称帝,不久被驱逐,撤退时烧毁皇宫,导致长安城严重破坏。公元904年,朱温为消灭朝廷势力,迁民至洛阳,拆毁长安皇宫木料漂江重建洛阳宫,长安遭受毁灭性破坏。此后留守的节度使韩建,出于军事考虑,放弃外郭及宫城,仅保留皇城改建,形成了“新城”,奠定了今日西安城区的基础。但长安人口与规模已大不如前。明代长安城规模仅为唐代七成左右。
五代时期,因政治中心转移至开封和洛阳,长安逐渐沦为普通城市,规模仅约现代城墙范围的三分之二。元仁宗皇庆元年(1312年)改安西路为奉元路,设陕西行省治所。明洪武二年(1369年),明将徐达攻克奉元路,因“奉元”含尊元之义,将奉元路改名为西安府,成为陕西布政司治所,“西安”之名由此正式产生。当时西安城既是长安县县城、咸宁县县城,也是西安府府城,同时为秦王朱樉封地。
民国33年(1944年),西安市政府正式成立,隶属陕西省。长安县县治原在西安城,1949年7月迁至韦曲镇。建国初期继承民国区划,国务院出台较大市可领导县的规定,1958年长安县划归西安市,2002年撤销长安县设立长安区,成为西安市辖区之一。
如今称这座城市为“西安”,是因为其为地级市西安市的中心城区,这种称呼无可厚非。现今西安市起源于民国时期设立的新市,辖区较小且不含县,与明清时期的西安府不同。设立西安市时,曾有机会采用“长安”作为市名,但最终选择了“西安”。
长安城自西汉初建至民国,大部分时间既是西安府(京兆府)城,也是长安县城,兼为万年县(咸宁县)城。人们如何称呼此城,随时代变化而定。古人习惯以县名称县城,以府名称府城。长安城因历代皇帝选为国都,长期用首县名“长安”称呼。宋以后,长安不再为都,官方改用府名称呼此城。宋代文书称其为京兆城,元代称奉元城,明清称西安城。提及“长安”多指长安县。京兆意为首都区域,长安城不再为都后,仍有一段时期称“京兆城”。
明代以后数百年间,人们已习惯用“西安”称呼这座城,对“西安”的认同感较强。民国初行政区划改革,全国废除府级,保留县级,西安府撤销,长安县保留。西安这一名称在地图上曾一度消失,只有长安县,称“长安城”也合情合理。彼时同时称“西安”和“长安”的都有,但“西安”更为主流。
1928年,国民政府根据城乡分治原则,将较大城市从母县独立设市,辖区小,仅含城区和郊区。长安县城中心划出,成立“西安市”,自此长安县辖区不含长安城,形成西安市和长安县并存互不隶属局面。此时称这座城“西安”合理,称“长安”易与长安县混淆。
新市名为“西安”而非“长安”涨8,是因为数百年来当地习惯以府名“西安”称城,对西安认
发布于:天津市简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